互联网时代,热点话题被更多关注。一般情况下,创造热点的成本远高于“蹭热点”,因此“蹭热点”就成了一个低成本传播产品信息的途径。“蹭热点”本无对错,所以明白热点应该怎么“蹭”,哪些热点不能“蹭”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一门学问。
热点捕捉要迅速
热点可以聚焦大多数用户群体的注意力,第一时间有效把握住热点信息,对于品牌传播的价值非常可观。
(相关资料图)
· 快速了解
快速了解“热点”的事件始末和舆论中心,并确保内容的可靠性;
· 快速融合
快速让品牌宣传融入热点话题中;
· 快速传播
快速在线上与线下进行分享传播,获得大众视线与话题。
热点捕捉需考虑品牌调性
品牌选择“蹭热点”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热点的热度将品牌要表达的内容传递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品牌。对于和品牌没法找到关联性,或者不符合品牌调性的热点,完全没必要硬蹭,适当的放弃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对热点持客观态度
很多热点往往是因为其争议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真实性无法定论。在利用这一类热点话题时,要尽量保持客观不要盲目确定立场,也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引导消费者,以免在事情发生反转之后,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度,破坏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
蹭热点可以,无底线不行
× 严肃问题娱乐化
曾获得极大关注的某烧烤店打人事件以极快速度冲上热搜,迅速引发人群关注。在舆论还在不断发酵时,又疑似出现了相似的“夜宵打人事件”。虽然视频内容有相似的烧烤店、被骚扰的顾客和施暴的人,但与先前不同的是,结局是一名男子“见义勇为”,将“骚扰者”打退。再加上“打人”和“见义勇为”等关键字,精准拿捏网友情绪,引起广泛关注。后经警方调查,该视频为某跆拳道馆为蹭热点,想要达到宣传跆拳道馆的目的进行的视频摆拍,并剪辑添加“再现打人事件”和“打人事件续”等文字内容进行的视频传播。
编造假象、虚构事实、剧本演绎,公然消费社会事件,把社会痛点当营销噱头,将严肃问题娱乐化,这种无底线蹭热点行为无异于在公众的伤口上撒盐。
× 营销节点切勿用力过猛
今年三八妇女节有不少借势营销案例,成功赢得女性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有很多,但也有的用力过猛。某快消品品牌在节日当天发了一条营销文案“女性,是什么味道?”,消费者不满的声音一度冲上热搜;某女性运动品牌在节日当天发布了《这个38,闭嘴巴》为标题的营销文章,引起了消费者纷纷退货和拉黑,营销效果适得其反。
这些涉嫌擦边或带有歧视侮辱的广告其带来的后果甚至比罚款更为严重,意味着这些品牌可能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